快捷選單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

fb_share twitter_share line_share
您查詢 關鍵字:結果如下(資料總筆數:15 ; 每頁筆數:10):
智慧的會渠:青年用「心」視角尋找傳統工藝的嶄新篇章
2022-08-27
智慧的會渠:青年用「心」視角尋找傳統工藝的嶄新篇章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鼓勵青年自行規劃多面向的壯遊企劃,進而開拓視野、培養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探索臺灣在地的文化與特色。今(111)年夏天,參與感動地圖計畫的青年團隊背起行囊走出戶外,滿懷熱血探索寶島之美,把夢想化為實踐的行動,走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旅程,並感受時代演變下的環境變遷及多元文化與傳承。   在18歲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來自臺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的施炫宇、蔣政佑、林倬漢,意識到臺灣傳統文化工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困境,過去許多鄉村的青壯年人口,因各種考量而選擇離鄉背井,卻逐漸遺忘家鄉的傳統技藝及文化,因此組成「福爾摩沙探險隊」,走訪全臺13個縣市,期望藉由畫面和文字紀錄與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喚起逐漸淡出臺灣人心中對於傳統文化的印象,替這些面臨失傳的工藝開闢存續的道路。   為期12天的壯遊過程中,團隊計畫探訪臺灣各種傳統工藝的傳人,「這些傳統技藝是屬於臺灣歷史的結晶,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瞭解臺灣絕不是只有山嶺谿壑、貿易中心和科技巨擎。」為了實際探訪不同傳統工藝文化及現今所面臨的困難,團隊前往新竹與蓪草文化藝術工藝師張秀美進行深度交流。張秀美細述從日治時期盛極一時的蓪草紙花工藝,到現今蓪草產業的衰退及國內匠師逐漸凋零,對自小便與母親投入蓪草產業的張秀美而言,傳承蓪草歷史不僅是為了延續職人精神,更是一種紀念母親的方式,因而致力將這項珍貴的工藝透過學校課程、工作坊等方式傳承下去。   另外,獲登錄為新竹市第六項無形文化資產的螺鈿工藝,師傅陳甫強是全臺少數仍在傳授該項工藝技術的工藝師,但繁瑣的工藝步驟、習得精髓所耗費的時間,以及收入不穩定等現實壓力,使得願意學習這項技藝的學徒人數驟減,再加上近年因疫情與國際貿易相關規範,導致螺貝原料短缺,更讓螺鈿工藝產業面臨雪上加霜的窘境。陳甫強以50個年頭的淬鍊,告訴團隊何謂「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讓團隊不僅深深敬佩其信念與精神,並期許自己未來面對專業領域時也能抱持像陳師傅一樣努力不懈的毅力。   「對傳統夕陽產業的緬懷並無法給予它們實質幫助,而一個時代的輕視,將導致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資產自此消逝。」施炫宇表示,在過程中所接觸到的老師,或許因為年紀等因素,較不懂得如何藉由網路資源去推廣、延續這些珍貴文化工藝,徒有滿腔熱忱卻苦無管道傳承。而傳統工藝文化以前人的智慧為基石,累積不可計量的時間,至今才有如此細膩與令人驚艷的工藝技術。   經過此次壯遊體驗,團隊決定將這些文化傳承者的生命故事錄製並剪輯成短片,藉由社群媒體的力量廣為流傳;同時,成員們也決定在計畫完成後,將透過青年的視角,思考並分析各個傳統工藝的優勢,提取能夠幫助產業宣傳的點子,促使社會正視傳統工藝的興衰,以鼓勵更多人投入關注,為這些本土特色文化描繪新氣象。   尋找感動地圖不僅只是青年突破自我或是單純追夢,還有更多對土地的關懷,與臺灣各地文化深入互動、交流,並從中培養自我探尋與反思的能力,進而促使大眾關注被長久忽略的土地與文化議題。更多團隊的冒險故事請上「壯遊體驗學習網粉絲專頁-感動地圖活動專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630603983738015),更多的團隊企劃紀實都在這裡喔!
寶島商號揪『柑』心:科技化世代的溫情古早味
2022-07-31
寶島商號揪『柑』心:科技化世代的溫情古早味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鼓勵青年自主規劃多面向的壯遊企劃,進而開拓視野、培養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探索臺灣在地文化特色。今(111)年共有235組團隊青年,於暑期6至8月間走出戶外,感受故鄉之美,透過自己的步伐探訪臺灣這座美麗島嶼,關於土地、環境、時代以及人文社會的深刻記憶。   入選111年計畫的「寶島商號探險隊」團隊,由20多歲的木藝助理師陳憫、唐卡畫師林慈君及藝術設計師林哲安組成。團隊感受到現今立基於效率、性價比與便利性的科技發展及消費文化正逐漸蠶食早些年代裡,日常生活中的濃厚人情味;因而以恆春半島至今維持傳統樣貌的老字號雜貨店、接續傳統同時創新的雜貨店及主打懷舊風格的新興雜貨店(文創商店)做為此次壯遊探訪的目標,同時也希望一探雜貨店在便利商店尚未普及,作為社區交易與社交的中樞,人與人相處的樣態,並透過紀錄店與人的歷史及特色古早商品,期待讓大眾憶起童年熟悉,卻在時代齒輪的滾動之下漸行漸遠的回憶場景-雜貨店。   「柑仔店」,即早年的雜貨店俗稱,單只是透過台語唸出,親切感就油然而生。陳舊筆記本裡的手寫賒帳紀錄,證明人與人間看似被距離感淹沒的信任仍然存在;打烊後出現的敲門聲,顯示不同於機械化運營的真實溫度;不同雜貨店之間互相寄賣、推廣彼此的產品,展現異於現今社會相互角逐、激烈競爭的商業模式。實地走訪經營數十載的雜貨店,讓團隊捕捉許多人性溫暖的面貌,更強烈地感受到隱沒於都市水泥叢林後,人與人之間緊密的情感聯繫。   「因區域不同,雜貨店們也有著各自的在地特色。」陳憫說,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間位於港口附近、已傳四代的泉成行雜貨店,店內那張從清朝流傳至今已有150年歷史的肖楠老桌上,就有著來自海口的印記。「因附近居民多以討海維生,交易的錢幣也因此沾染上魚腥味,而桌面上用作投幣、原先削得方正的『錢口』,時間一久,竟被循著魚腥而來的老鼠啃咬成橢圓形。」隨著探訪的腳步,團隊一一記錄下雜貨店老闆們分享的趣事,為這些發生在臺灣一隅的小故事留下見證。   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步調,淡化了人與人間的互動,使得世代之間的隔閡加大;而汲汲營營於效率與報酬率的同時,也讓一些珍貴的文化悄然消逝。藉由壯遊體驗的機會,團隊們逐步重拾真實互動的溫度,大幅縮減了與長輩們之間的想像鴻溝。「我們和上一代或上上一代的長輩,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遠。」陳憫表示,「能夠拉近世代之間的距離,是這次體驗最意外的收穫!」。   每一間雜貨店招牌背後,都充斥著經營者的心路歷程,或許是帶有一些對現實生活的怨懟,也或許承載著一種對傳承的堅持,又或只是單純對於過往的不捨。如今,數十年如一日,時間在雜貨店小小的空間裡慢下來,聚焦出時代的縮影。團隊也規劃於企劃執行完成後,將搜集各地區的懷舊零食,分裝成驚喜袋,並藉由文字與影像紀錄的短篇於網路社群分享,希望喚起更多人美好回憶。   「感動地圖實踐計畫」希望鼓勵青年以壯遊體驗的方式,與臺灣各地文化深入互動、交流,並從中培養自我探尋與反思的能力,進而促使大眾關注長久被忽略的土地與文化議題。更多團隊的冒險故事請上「壯遊體驗學習網粉絲專頁-感動地圖活動專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630603983738015),更多的團隊企劃紀實都在這裡喔!
「文化食習生開動啦!」探索原住民族食之記憶 111年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熱情徵件中
2022-02-06
「文化食習生開動啦!」探索原住民族食之記憶 111年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熱情徵件中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鼓勵青年自主規劃多面向的壯遊企劃,開拓視野、培養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又能探索臺灣在地文化特色。這項計畫自即日起開始徵件至今(111)年3月18日,2人以上即可自組團隊,進行壯遊提案。歡迎高中職在學學生報名「扎根種子組」,18至35歲青年報名「圓夢青年組」,入選可獲實踐獎金,並參加年度成果徵選。   榮獲110年度「銀獎」及「影片佳作獎」的「文化食習生」團隊,由來自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文化產業與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的劉子熙、楓慧良、張羊真、余冠真、方雅特、謝享唐、全崇勳及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的陸家賢組成。團隊成員來自泰雅族、阿美族、賽夏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等不同部落,他們以食物來學習不同原住民族群的智慧,並以「咀嚼文化且消化,而後內化為自己在文化道路上的每一步力量」為目標,展開為期10日的「東方食起」之旅。   跨越臺九線及臺十一線,團隊從臺東建和部落掀起對月桃葉及浪花蟹新滋味的體驗,接著前往延平鄉鸞山部落的森林文化博物館認識布農族的世界,再到東河鄉都蘭部落及富岡里巴沙哇力部落,尋找阿美族的野菜食材;最後前往蘭嶼,以身心靈同步感受海島食物的鮮甜,從體驗製作及採集食材的過程認識當地文化。   「食物的味道來自於人的溫度」,凝聚了團隊在學習各部落飲食文化上的熱點,深刻體會文化必須親身經歷。拿起行囊,青年們跨出自己的部落,屈膝彎身,聆聽山林和土地的奧秘,不單只限於文本上的紙上談兵。「嚐一口文化的滋味」,透過五感的記憶,更能感受文化的溫度與存在的價值,進而啟發團隊持續傳遞旅途中獲得的感動與共食共享的概念。   「食習」並不是只有吃喝玩樂,而是在細細品嚐文化記憶,這場特別的旅程讓團員們從「在自己的土地上開自己的花」這句震撼團隊內心的話語,重新認識文化的節奏、色彩與溫度,將感動化為行動,逐漸在人生的道路上綻放自己的生命之花。成員們也將在部落中挖掘食物及採集的過程與食材族語認識的豐富心得整理成影片與手札,持續推動文化餐桌的活動,串聯起部落的味道,創造社區與部落族群對話的機會,期望能將旅途中吸收的養分回饋給部落與更多青年共感,鼓勵更多原住民族青年走向自我文化認同的道路,親身感受部落文化的生命力。   尋找感動地圖不僅僅只是青年突破自我或是單純追夢,還有更多族群視野相互理解與交流的可能。感動地圖可以是文化的探尋、溫度的傳遞,也可以是夢想的開端,心中刻劃著熱血夢想藍圖的你,想要透過計畫與夥伴們一起探索、思考、走出舒適圈,讓生命更有意義嗎?更多的青年故事影片可至「教育部青年發展署YDA」Youtube頻道觀看(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qgn3uPYP4X0 )。今年度計畫已開始徵件,歡迎踴躍提案,創造屬於你的獨家回憶!相關訊息請至「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s://youthtravel.tw)瀏覽。
關懷在地「獨立書店沒有輸,in啦!」 111年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熱情徵件中
2021-12-22
關懷在地「獨立書店沒有輸,in啦!」 111年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熱情徵件中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鼓勵青年自行規劃多面向的壯遊企劃,開拓視野、培養自主及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又能探索臺灣在地文化特色。這項計畫自即日起開始徵件至111年3月18日,2人以上即可自組團隊,進行壯遊提案。歡迎高中職在學學生報名「扎根種子組」,18至35歲青年報名「圓夢青年組」,入選可獲實踐獎金,並參加年度成果徵選。   榮獲今(110)年度最大獎「金獎」及「創意影片獎」的「文史本一家」團隊,由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的陳冠恩、杜舜雯、鄭育潔以及國文系的婁儷嘉共同組成。受到109年「#1111書店歇業潮」的啟示,團隊開始關注獨立書店存廢議題的討論,也盼望能更深度了解獨立書店的初衷、現實遭遇的困境,以及了解這次抗爭的目的和期望的回饋,並且同步關心這短暫的歇業抗爭是否帶來改變,為此,團隊決定展開以「書」為名的壯遊。   團隊選擇從屏東為起始站,展開為期10日的旅程,以逆時針的方式深度走訪臺灣南部、離島、東部與北部等10家特色獨立書店。今年因疫情影響延後出發,卻絲毫不減團隊以實際行動支持這場溫柔革命的決心,執行期間正巧趕上奧運熱,取「書」和「輸」的諧音,搭配奧運「ball in」的意象,創造出「獨立書店沒有輸,in啦!」的口號及旗幟LOGO,傳達希望能與獨立書店一起「in」起來的意念。   壯遊的意義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或出發,或回家,但對「文史本一家」來說,「壯遊」其實是想發現一條「新航路」。經由這次壯遊,團隊了解在這條新航路上前行並不簡單,但因為有了前人的軌跡得以依循,也有獨立書店店主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及故事支撐團隊前行的動力,更有和善的臺灣人一句句的關心及鼓勵,如溫柔海風吹拂著團隊的船帆,得以順利出航。壯遊旅程中遇到的點滴都讓她們獲得豐厚的能量,使她們的信念更加堅定並以開啟五感全身心聆聽、紀錄、報導作為回報。   這次特別的環島經驗不僅讓團隊深刻了解獨立書店的人文價值、情感連結、多元議題與土地間的連結,也讓心中對於這場溫柔革命深埋已久的探索種子,有了萌芽的機會。團隊期許未來能以本次壯遊所採訪的資料為基礎,輔以其他相關史料與報導佐證,再運用團隊的文史專業,以「#1111獨立書店歇業潮」一周年為切入點,製作一系列深入淺出的專題報導,持續關注臺灣書業變遷,並發想透過Podcast等新媒體形式宣傳,循序漸進打造獨立書店與大眾間的橋梁。團隊成員表示,每間獨立書店的店主都深愛著他們的深耕之地,這也使夥伴省思,若有一天,臺灣再也沒有獨立書店的話,那我們將失去一個交流美好的空間─不只將失去與書本「相遇」的時刻,許多人的聲音、理念及夢想也會逐漸被隱沒。因此,團隊也將這次壯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製作成短片(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TIh4sOH-6Z8),希望可以透過社群的力量,推廣獨立書店的理念。   尋找感動地圖不僅僅只是青年突破自我或是單純追夢,還有更多對土地的關懷,藉由團隊各種創意企劃,反思許多細微但值得重視的議題,並促發大眾投入關注。想要透過計畫與夥伴們一起探險、思考、走出舒適圈,讓生命更有意義嗎?111年計畫已開始徵件,歡迎踴躍提案,創造屬於你的獨家回憶!相關訊息請至「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s://youthtravel.tw)瀏覽。
到三星慢漫走 來場深度文化壯遊
2020-10-16
到三星慢漫走 來場深度文化壯遊
別小看青年的無窮創意力!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青年壯遊點DNA」,鼓勵返鄉青年用創新設計的方式整合串聯地方特色文化與產業,透過發展實驗青年壯遊點,與在地居民共譜家鄉新樣貌。由三位來自宜蘭的七年級生所組成的「還想試試:特遣部隊」團隊,結合本身所學資訊專長,嘗試將體驗活動結合科技,期望將宜蘭三星的特色推廣給更多青年認識—「三星不只三星蔥」。 現代人仰賴Line App傳遞訊息,青年團隊為了讓參加活動的青年能自主探詢與解鎖三星的精采,因此當學員在報名兩天一夜的「三星慢漫走」活動時,不會先告知詳盡的景點行程,而要靠活動當天透過Line@與每個關卡的虛擬關主互動,在每關完成指定的任務後回傳正確答案,才可前進下一關。活動行程中,並引導學員走訪有機農場與安農溪分洪堰,透過達人導覽及有機食材DIY,讓青年深度認識三星在地產業與生態。 你是否看過偶像劇「下一站幸福」?劇中的花田村村長辦公室就是在宜蘭三星的大洲車站所拍攝。大洲車站是太平山森林鐵路的十個車站之一,以運送木材為主,隨著太平山停止採伐後,車站也在民國68年停駛廢棄。在「鬥·火車」活動中,團隊在車站周邊巷弄進行導覽,講述三星的太平山林業鐵路歷史。其中最特別的是,活動中會讓青年親手組裝「五分車」餅乾模型,利用有趣的體驗方式,了解當時五分車及林鐵之於三星的意義。而「鬥」為臺語「組裝」的寫法,也是活動名稱的由來。 參與活動的青年朱容瑾說:「這趟旅程如同其名稱『三星慢漫走』一樣,讓我們可以用悠閒舒適的步調深入了解三星地區。而且Line@的關卡設計令人耳目一新,很像是現在流行的密室逃脫,只是我們挑戰的場域更大、也充滿自然美景,像是騎著電動車穿梭在田野間,從三星在地農場到體驗『鬥·火車』活動,懷想著五分火車的歷史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透過壯遊體驗活動驚喜包的設計概念,「還想試試:特遣部隊」團隊期望能讓青年帶著熱血之心來深度體驗三星。團隊成員林雅萍表示,未來也會持續發想各類創意、有趣的活動,讓宜蘭三星的產業及歷史記憶能夠用獨特創新的方式延續下去。想了解更多青年壯遊點DNA相關活動,歡迎至「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s://youthtravel.tw)瀏覽,查閱活動詳細內容並踴躍報名參加!
青年體驗學習  「壯」出自律與自信
2020-06-03
青年體驗學習 「壯」出自律與自信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提供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培養探索自我的能力,透過「青年體驗學習計畫」,由青年自主規劃於國內外執行企劃,體驗學習類型包含志願服務、壯遊探索、達人見習、創業見習、社區見習等。青年也可藉此機會,給自己2-3年時間拓展多元生活經驗、多方面探索性向與興趣,再決定未來路徑。目前高中職二年級學生若想畢業後透過計畫找到未來人生方向,可於今(109)年11月至110年3月中旬期間,到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填報系統線上報名提出申請。         「我不是叛逆,我只是想活得更精彩。」畢業於臺中市立大甲高中的蔡名皓,從小喜歡嘗試新奇的事物、也有勇於冒險的精神,求學過程擔任班級幹部,參與社團及校內外志願服務。跟同年齡層的同學想法不一樣,蔡名皓畢業前就決定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他表示這會是人生過程非常難得的經驗,於是參與108年度「青年體驗學習計畫」,赴澳洲學習英語及度假打工,未來規劃到歐洲壯遊,再返歸臺灣環島。         出發前幾日,蔡名皓期待的心情參雜著忐忑不安的情緒,即將踏出舒適圈,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家人及朋友。抵達澳洲後發現當地外食相當昂貴,假日他和室友就在廚房裡學習烹煮食物,廚藝蒸蒸日上。蔡名皓逐漸熟悉澳洲的生活步調,第一次在澳洲維多利亞洲的農場體驗學習,採集櫻桃體會到勞力辛勞,幾個月後移動到最宜居的城市—墨爾本,壯遊城市的氛圍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他體會到探索未知世界就需要勇往直前努力達成自己設下的目標,唯有堅持及努力,方能完成屬於自己的體驗學習。蔡名皓說,「在澳洲認識許多不同國家、年紀,甚至不同理想的朋友,而且生活各方面都要自己處理,更讓我學會自律的重要性,身心靈逐步成長,這是在課堂上無法學習到的。這場GAP YEAR還沒結束,卻讓19歲不一樣又很精彩」。         如果你也有實踐夢想的心願,放手一搏勇敢踏出去一次吧! 「我很可以」影片帶你看到「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參與青年故事,請至青年署官網或壯遊體驗學習網影音專區瀏覽,並歡迎到壯遊體驗學習網粉絲專頁按讚
壯遊點流浪到小島 青年注入生態共學DNA
2020-05-12
壯遊點流浪到小島 青年注入生態共學DNA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首度辦理青年壯遊點DNA計畫,鼓勵青年投入地方發展與返鄉服務,發展實驗青年壯遊點,獲得補助的「浪琉連」團隊,成員們一直以來都非常喜愛海島文化、關注自然永續發展,因此在小琉球開啟了生態及島嶼文化共學場域,希望好好保存珍貴的海島文化,並於109年成立屏東琉球青年壯遊點。 近年來小琉球的觀光興盛,但是「浪琉連」團隊認為,長年來海島漁村生活型態「靠海吃海」的文化基礎,才是小琉球最令人著迷之處。團隊成員呂佩芸因工作結識在小琉球經營生態環保旅店的鄭南,他同時也是在地的生態觀察家,因緣際會下加入友善旅遊環境經營的行列,透過實際行動讓小琉球的美景可以永續保存下去。 除了以壯遊活動傳達環保、生態保育的觀念,讓每個參與青年都能成為地球生態守護者,「浪琉連」團隊更在當地招募海島領航守護員,進行在地知識的教育訓練、厚植青年能量,並推動當地的觀光、旅館產業從業人員一同凝聚環保意識。藉由與琉球鄉杉福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讓社區耆老成為最專業的在地說書人,協助團隊在計畫推動時能更融入當地社會脈絡,並擔任體驗行程的導覽達人。 小琉球雖小,但地景地貌、人文特色以及生態文化都十分豐富,希望更多人在探訪這座小島的同時,也能夠真正深入理解海島文化的特色及意涵,一齊打造並實踐生態共學。 青年壯遊點DNA團隊今年共有來自北中南東離島的19組青年提案,最高可獲得20萬元的實踐獎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復甦家鄉、活絡在地文化嗎?更多訊息可至青年署官網(http://www.yda.gov.tw)及「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youthtravel.tw)。
星星的孩子進行國際體驗學習  探討日本社會企業多元化經營
2020-04-25
星星的孩子進行國際體驗學習 探討日本社會企業多元化經營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大專校院學生國際體驗學習計畫」,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透過學校系統性課程或專案活動引導,自主規劃赴國外探索多元議題。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蘇庭萱、周思惟和章博文等3名同學組成團隊參與108年度計畫,以「星星的孩子 星の子供たち」為主題,獲得成果競賽優勝,在參訪國際組織開拓視野的同時,也汲取社會企業服務弱勢族群的經驗。   「星星的孩子」團隊覺察,身心障礙者在身體或心理上需要更辛苦的適應社會,也因生活自理能力及技能不足,生活上受到不平等對待,於是團隊決定赴日本探討身障者就業議題,了解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及提供身障者服務的方式,期望吸收學習成果後,能夠對照發展適應臺灣本土的社會企業模式。參訪的宮崎兩家社會企業當中,「社會福祉法人キャンバスの会」服務項目涵蓋汽車零件代工、食品加工、洗衣坊、便當製作和心智障礙者照護中心等多種功能,是發展良好和先進的身心障礙者支援企業;而「Blue Bunny Company」的營運不依靠政府支援,透過身障者作品,使身障者潛藏的才能受到社會認可與關注。 在參訪的過程中,令團隊印象最深刻的是兩位企業家的人格魅力—「Blue bunny company」的高峰小姐以及「社會福祉法人キャンバスの会」的楠元小姐,都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對身障者的關懷,透過產品品質和營收,不斷為身障者提供更多且合適的就業機會,不依賴日本政府的資助,積極尋求與當地私人銀行和本土企業的合作,打下經濟獨立的基石。她們同時具備社會責任、同理心,秉持真誠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創造更多身障者適應社會的可能性。   「Blue bunny company」位於一家咖啡店的二樓,聘請一位設計師與一位兼職員工,最重視的是設計品質與創新,公司向合作機構收集身障者的藝術作品,再加以設計為各類產品的包裝。其商業模式則為和企業簽約合作,獲利扣除成本後的其餘利潤皆回饋給身障機構與身障者。蘇庭萱表示,「在高峰小姐的帶領下,參訪他們合作的機構,機構內的身障者都非常專注於創作作品,身體的禁錮無法阻擋他們透過作品傳達意念,透過這樣的方式他們得以綻放對生命的熱情」。團隊發揮所學的企業管理專長,將參訪見聞轉化研擬一套希望於臺灣執行的商業模式,期望往後能與我國的基金會討論合作,進一步擔任日本和臺灣組織間的橋梁,幫助更多的身心障礙者。     對於週遭人事物的關懷,都可以成為國際體驗學習探索的議題,踏出國門展開社會公益腳步,並培養跨文化的能力。計畫訊息請至青年署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s://youthtravel.tw/)瀏覽,並歡迎加入粉絲專頁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youthtravel.tw/)。此外,「走進世界的中心—26個關於夢想及體驗的青春記事」,收錄歷年計畫團隊精彩故事,可至青年署官網「出版品及下載專區」(http://www.yda.gov.tw)瀏覽。
馬上去巴~國際體驗學習行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2020-03-14
馬上去巴~國際體驗學習行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大專校院學生國際體驗學習計畫」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透過學校系統性課程或專案活動引導,自主規劃赴國外探索及體驗學習,計畫自103年辦理至今年已邁入第7年,累計鼓勵超過3,000名學子赴國外體驗學習。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賴宏斌、吳宜庭和游士萱等3名同學組成團隊參與計畫,以「馬上去巴,海不行動嗎?」為主題,體驗學習成果獲得108年度成果競賽優勝。      地球暖化、珊瑚白化和海洋資源破壞等環保意識抬頭,人們對環保問題不再陌生,但如何推動及落實環保行動卻是一大難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引導學生探索亞洲文化及社會相關議題,並思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聯。喜愛自由潛水的游士萱提出以海洋保育為主題,團員覺得有趣又可響應SDGs當中海洋生態的議題,透過行動對世界有些貢獻,一番討論後決定到馬來西亞沙巴展開體驗學習,並對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有更深度的理解與省思。      沙巴主打海島觀光產業,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3名同學秉持「守護海洋環境,沒有人是局外人」理念,親身探訪當地環保型態和環保意識,並與當地組織交流,就馬努干島(Manukan Island)、沙比島(Sapi Island)、馬穆迪島(Mamutik Island)、加雅島(Gaya Island)、美人魚島(Mantanani Islands)等島嶼,作出海洋能見度、海灘乾淨度、垃圾來源、環境優劣勢、當地居民環保意識等比對,於這過程中也培養觀察力。      賴宏斌表示,在沙巴兩個星期,除了飲食不適應,因馬來西亞的種族眾多,因此他們使用的語言除了華文外,還有英文、馬來文以及當地獨有的原住民族語,所以在環保推動交流上更是困難重重,「後來我們想出解決方法,就是尋求當地華人幫助翻譯,讓我們能更快速、清楚的瞭解受訪者想表達的意思。」團隊在美人島淨灘行動,遇到垃圾量極多的狀況,在時間、體力有限的情況下,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清淨海灘,於是邀請當地居民和小朋友参與,趁機教導小朋友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類的基本觀念,另一方面也建議居民可多增設垃圾桶,引導遊客進行分類。      賴宏斌分享:「這是我第一次沒有家人陪伴的出國行程,參加計畫之前,我一直活在舒適圈。幸運的在大學這個階段參加計畫,讓我接觸到以前不會遇到的各種事物,培養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任何想達成的目標,都要從行動開始做起!想要把握年輕時出國闖闖,並實踐夢想嗎?計畫訊息請至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s://youthtravel.tw/)瀏覽,青年署出版「走進世界的中心—26個關於夢想及體驗的青春記事」,收錄歷年計畫團隊精彩故事,可至青年署官網「出版品及下載專區」(http://www.yda.gov.tw)瀏覽。
打造國際藝術村 金魚厝邊團隊帶領青年壯遊頭城老鎮 109年青年壯遊點DNA 熱情徵件中
2020-02-10
打造國際藝術村 金魚厝邊團隊帶領青年壯遊頭城老鎮 109年青年壯遊點DNA 熱情徵件中
為鼓勵青年開拓地方文化與產業資源,投入地方發展與返鄉服務,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109年青年壯遊點DNA簡章,徵件自即日起至3月31日止。青年團隊可根據自身長期關注及深耕經營的在地議題,提出實驗壯遊點企劃,設計讓15至35歲青年參與壯遊活動,活動內容可包括達人導覽、景點探索、體能鍛鍊、DIY體驗、公共議題、公益服務等,引動更多青年透過體驗探索,一起來重新定義自己的家鄉,並發掘在地未來的發展特色,促進產業活化。 宜蘭頭城鎮除了享有「開蘭第一城」的美名,而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獨有的地理環境,近年也發展出如衝浪、飛行傘、登山等戶外活動。出生於頭城的彭仁鴻參與108年教育部青年署青年壯遊點DNA計畫,組成「金魚厝邊」團隊,串連在地達人及衝浪專業社群,發展出屬於頭城的壯遊體驗活動經營與特色。 彭仁鴻求學時期常年在外地,對家鄉十分陌生,當兵時期因緣際會再次回到家鄉,擔任替代役協助調查宜蘭文創產業,才開啟了認識家鄉的歷程。走訪街區的過程中,發現頭城許多在地文化與技藝,由於年輕人口外移,正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萌生復興家鄉的念頭。透過書法、中藥、手繪插畫與手作麵包,金魚厝邊團隊將在地職人集結起來,青銀共創辦理「頭城山海游—壯遊行」活動,帶領青年從頭城老街看蘭陽平原發展脈絡,認識頭城海岸地質與龜山島的故事,體驗外澳沙灘、在地文化手作,走踏頭城山海之間,體驗小鎮親海魅力,也汲取百年風華的人文底蘊,並提供老藝術家、技藝者們一個說故事的平臺,讓記憶與技藝傳承。 除此之外,由團隊舉辦的「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108年已邁入第五屆,每一年都吸引不少人潮,期盼藉由藝術季,將頭城打造為國際藝術村。除了以新視角呈現老頭城,同時也創造年輕人返鄉的契機。而「金魚厝邊」也持續舉辦交流論壇,提供返鄉輔導,協助青年持續在返鄉的道路上前進。 你也是對返鄉服務、壯遊探索充滿熱忱的有志青年嗎?趕緊一起加入我們的熱血隊伍吧!歡迎符合資格的青年團隊,與非營利組織或大專校院合作提案。還想要了解更多詳細的資訊嗎?快上青年署官網(http://www.yda.gov.tw)及「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youthtravel.tw)。
回上頁